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安职要闻
  • 2025-04-21
    4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南省长沙市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承办。比赛采用校赛、省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面向中低年级学生设成长赛道,面向高年级学生设就业赛道。大赛累计报名学生1507万人,覆盖高校2763所,750余名大学生晋级全国总决赛。我院艺术与创意学院学生汤文文、轨道交通学院学生杨凯入围国赛,经过激烈角逐,分别斩获职教赛道就业组银奖和职教组成长赛道银奖。自2024年10月大赛正式启动,学院迅速响应,即刻开启校内选拔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赛事,将其视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助力就业工作的关键契机。通过多样化渠道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动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全校累计有10000余名同学踊跃报名,报名人数远超上一届,彰显出同学们对职业规划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探索。同时,为切实提高参赛学生的职业规划水平,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联合二级学院,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分方向、精细化、多层次的指导培训活动,有力提升了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的能力。就业育人是立
  • 2025-04-21
    4月18日至20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育数字化服务工作委员会2025年高等学校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论坛在温州召开。本次论坛以“数智赋能教育新生态”为主题,旨在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要求,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宣岩松率网络信息中心、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一行参加会议。19日,会议邀请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专家组副组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祝智庭等14位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部分高校领导,做相关教育数字化转型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变革等内容。20日,与会院校实地调研考察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光电制造学院实训中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瓯窑学院、产教融合大楼等场地“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变的前沿实景实况,以及深化人工智能在课程开发、虚拟实训、就业服务等环节的融合应用。会上,我校成功立项数字化赋能高
  • 2025-04-18
    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深化马院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建设,4月18日,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林国率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人员赴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党校考察调研,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副校长许连玉、新华网安徽分社相关负责人接待了学院一行。杨林国一行实地参观了省直机关工委党校研修基地,深入了解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源头、以百年辉煌成就为主线的基地建设经验。通过影视资料,学院一行直观感受了安徽近十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成就,深刻体会到安徽发展的强劲脉搏。双方就研修基地建设思路、党史教育资源整合等展开交流。杨林国介绍了学院近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高度评价省直工委党校在研修基地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并表示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结合学院实际,开拓学院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思路。此次考察调研,有效促进了两校间的交流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注入新动力,对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助力推动“大思政课” 建设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文/朱婷、任静)
  • 2025-04-18
    4月17日,由学生处主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心语协会承办的第十二届心理情景剧大赛决赛在至立会堂成功举办。本届大赛以“凝心‘剧’力 青春同行”为主题,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十支队伍晋级决赛,呈现了一场心理教育与文艺交融的视听盛宴。决赛舞台上,各参赛队伍生动展现了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困惑与成长议题,聚焦健康健全人格塑造与培养,从迷失网络到现实觉醒的成长,突破情绪困境的蜕变之路等热点内容,运用替身、时间回溯等演出技巧,融入学业压力、家庭矛盾、职业选择等现实问题,引发观众共鸣。评委从剧本立意、表演张力及心理教育价值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剧目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精准捕捉,认可表演传递的治愈力量,充分肯定了情景剧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经过激烈角逐,群英曲艺社的《未系红绳的星期二》斩获一等奖及最佳编剧奖,外国语学院的《镀金的灵魂》、文化与旅游学院的《离线时刻》荣获二等奖,心语协会的《“游”入人生剧场》、现代商务学院的《化蝶》、艺术与创意学院的《请!为我发声》荣获三等奖。我院心理情景剧大赛已连续举办十二届,累计吸引千余名学子参与剧本创作和舞台演绎,使心理健康教育从单向灌
  • 2025-04-1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4月17日上午,学院党委书记李方泽率发展规划处一行赴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基层党建、实训室建设、专业发展、产教融合和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等重点领域,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问题、破解难题,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在调研过程中,李方泽书记实地走访了数智人力综合实训室、智慧社区实训室等教学实践场所,并与正在开展情景教学的学生亲切交流。李方泽边察看边询问公共管理学院实训室建设、专业发展、学生培养等情况,所到之处,他看的仔细,问的详细。调研结束后,李方泽对公共管理学院表示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实,推进作风建设,化风成俗,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工夫。二是要深化团结协作,打造高效管理团队。三是要把实训室建好用好,丰富实训内容,抓好校外实训室建设,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四是要夯实专业建设,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积极推动本科专业建设,严格按照要求,积极申报。五是要强化师资建设,做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锻炼计划,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到职业教育中
  • 2025-04-18
    4月17日,学院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在图文信息中心三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我院2023届毕业生,202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2023—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获得者储彪应邀作事迹报告。学院党委书记李方泽亲切会见了储彪,详细了解他在西部的工作经历,对他在基层工作期间展现出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与坚韧毅力给予高度肯定,并勉励储彪要坚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让青春在广袤的土地上“深扎根”,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干事创业中挑大梁、扛重担,在实践锻炼中强担当、凝意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青春作为。团委全体成员,各二级学院团总支书记,毕业班学生代表,2023级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活动中,储彪以“青春何为?”这一问题切入,从一颗志愿种子的悄然种下、在“破土”中转变身份角色、在“拔节”中锤炼过硬本领、在“抽穗”中坚守初心使命四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他在西部基层中追寻青春理想、探索青春价值、书写青春答卷的动人历程。整场报告条例清晰,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催人奋进。在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交流顺畅,掌声频起。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以储彪为代表的千千
  • 2025-04-17
    近日,经安徽省功勋荣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团省委、省青联开展了2025年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和2025年安徽省“两红两优”评选表彰工作。智能制造学院机电2224班陈杰、机制2222班韩仁乐两位同学获评“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我院也是唯一有两名学生入选的院校,也是我院参与“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推报工作以来首次有两名同学获评“安徽省新时代青年先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2225班杨永越同学获评“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陈杰,男,汉族,共青团员,系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学生负责人。在校期间,该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曾荣获国际总决赛二等奖1次、全国特等奖3次、全国一等奖1次、全国二等奖1次、省赛一等奖6次、省赛二等奖2次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该生并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直机关“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韩仁乐,男,汉族,机制2222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在校期间,该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曾荣获国际总决赛三等奖1次、全国一等奖1次、全国优秀奖1次、省一等奖3次、省二等奖1次。
  • 2025-04-17
    4月17日上午,学院党委书记李方泽率发展规划处负责人洪应一行,深入智能制造学院王晰同学领衔的无人机创新工作室调研,详细了解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团队发展情况。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常辉、张作胜陪同调研。调研期间,李方泽书记一行实地参观了工作室的研发场地、设备设施及无人机项目成果展示,认真听取了王晰同学澳门新濠天地:团队建设、技术攻关、项目应用及未来规划的汇报。王晰重点介绍了团队在无人机智能控制、行业应用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并现场演示了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系统功能。李书记对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关切询问技术难点突破、成果转化路径及团队发展需求。李方泽指出,学生创新创业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无人机工作室作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充分展现了智能制造领域学子的专业素养和实干精神。他强调,学校将持续优化双创生态,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和校企协同,为青年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他勉励团队立足专业、深耕技术,聚焦行业痛点和社会需求,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洪应在调研中表示,学院将把“至尚楼”打造为全校师生进行产教融合、科